探讨我国有机食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由“有机背后的玄机”引发的思考

编者按:笔者通过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有机背后有玄机”的报道,全面解析了何为有机食品,指出了中国有机食品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有机产业发展理念定位,提高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责任心、加强政府监管,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促进有机食品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优质健康的食品需求也越来越大,有机食品渐渐走入人们的眼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正是由于这种关注,全国各地从事有机生产与经营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增长,有机食品的生产规模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高,伴随着良莠不齐和鱼龙混杂的现象随即发生。

一、事件背景

2018年56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有机背后有玄机”的报道,曝光了某超市售卖的有机蔬菜存在的问题。有机食品与非有机食品混放,有机蔬菜种植大棚都藏有尿素和复合肥,土壤检测疑似有农药残留,在超市里售卖的打着有机标的蔬菜无法确认到底来自哪里,甚至检测出多种有机生产中禁用的农药残留。
  比起一般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成本要高很多,自然售价也要高很多。把非有机食品当成有机食品出售,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虽然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但也极大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损害了有机食品的声誉。

  

二、何为有机食品

那么何为有机食品?其判断标准是什么?

首先原料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野生天然产品,其次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标准;再次,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和追踪体系,因此一般需要有转换期;这个转换过程一般需要2-3年时间,才能够被批准为有机食品;最后,有机食品必须通过合法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只有完全满足以上条件时,才能称之为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的生产管理过程是将食品安全管理延伸到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使原有的产品终端检测模式变成全过程控制,强化了食品生产者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作用,在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有机食品认证标准法规体系和认证防伪追溯系统在有机食品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完善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法规体系是有机食品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国家认监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有机食品认证认可的国际通行做法,组织制定并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食品认证实施规则》、国家标准委发布了GB/T 19630.1-4《有机食品》国家标准。中国有机食品已进入国内有机市场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认证认可法律法规和认证规范、规则和技术标准体系。

(二)认证防伪追溯系统在维护和稳定有机食品市场秩序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统一有机食品认证防伪标志的使用, 国家认监委要求严格规范产量核算、收获、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的认证检查过程,要求在获证产品或者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加施中国有机食品认证标志(或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及其唯一编号、认证机构名称或者其标识,配合使用销售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确保发放的每枚有机食品认证标志能够从市场溯源到所对应的每张有机食品认证证书、获证产品和生产企业,做到信息可追溯、标识可防伪、数量可控制现有机食品防伪追溯标签除了有机认证标识外,还有一个横条的有机码涂层。刮开涂层,可出现17位有机编码。消费者登录“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输入有机码后,就会出现认证产品名称、产品包装规格、认证标志使用方式、认证机构名称、获证生产企业名称等产品信息。

    三、中国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众对有机食品认识存在误区,夸大了有机食品的健康功能

有机食品之所以受到国内消费者的广泛青睐,是由于很多人认为,有机食品是最健康、最安全的食品,从而误认为只有有机食品才能保障健康安全,有机食品也就因此成为很多消费者的“宠儿”。这些片面的看法使得公众对有机食品的期望过高,其实这是对有机食品产业的一种误解。有机农业的产生主要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资源损耗、削减对于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污染的角度出发,从而建立起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减少农产品中农药和兽药等的残留,只是有机农业发展的理由之一,并不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唯一理由。

(二)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对获证企业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部分有机认证机构通过恶意的竞争手段去争取客户,既有不惜牺牲认证质量为代价,不经过转换期、任意缩短认证周期、恶意压价,又有的通过贿赂来获取合同;有的甚至恶意诋毁其他机构,忘记了自身的职责与本分。同时,一些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重认证、轻监督,导致一些获证单位的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加上有机食品执法监管还没完全到位,这将影响我国有机食品的质量、认证市场的声誉和认证的有效性。

(三)诚信总体不足,存在监管漏洞

随着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由于商业竞争激烈、少数企业缺乏诚信等原因,一些问题也开始凸现,主要表现为:有机食品假冒成本低,消费者识别困难,作为有机食品身份识别重要依据的有机食品标志防伪、追溯性差,消费者又难以辨别真伪,且加施数量及对象难于控制,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热点;有机食品认证制度和标准有待完善,对一些条款不够严格、具体,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夸大、虚假宣传行为一定程度地存在,少数企业和商家缺失诚信,将“有机”作为营销噱头,进行不实的宣传推销;流通领域监管还需加强,部分销售供应商擅自加贴有机食品标志、二次分装,致使假冒有机食品在市场上一定程度地存在等等。

四、解决有机食品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有效解决有机食品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四方面给出建议:

(一)正确定位有机产业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 指导消费者正确鉴别有机食品

我国的有机食品产业要长久、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应着重解决对发展有机食品理念的认识问题。加大对有机食品的宣传,使消费者不但了解其产品的安全、品质和健康,更要了解其环境保护的内涵。

消费者鉴别有机食品要看产品或其最小销售包装上是否加施了有机食品认证防伪标志, 或喷印了有机码, 并登录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 输入产品认证防伪标志上的17 位有机码, 查验产品的有机认证证书信息, 看产品信息是否与认证机构、证书编号、获证企业、认证证书类型、认证产品名称、生产基地名称和地址、认证年产量等相符。获得中国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 产品上加施的有机码均是“一品一码”, 必须唯一,不能有重码。按照GB/T 196302011 《有机食品》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 只有以下几种情况可不加施有机食品认证防伪标志:现场采摘销售的果蔬;不零售的加工原料;散装或裸装产品,以及鲜活动物产品,但获证企业应在其销售专区的显著位置摆放有机食品认证证书复印件。消费者在购买有机食品时, 一方面要了解国家有机认证体系,另一方面要查看有机食品的“有机认证防伪标志” 和17 位数字组成的“有机码”, 这样才能确认所买的有机食品是不是真正的“有机”。

(二)提高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竞争力,强化其责任,加强监管

要建立有机食品认证的质量评价制度,政府职能部门要定期对从事有机认证的认证机构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予以认证质量级别评价,评价结果予以公示,使企业与消费者在选择认证机构有参考依据,逐步培育我国权威、国际知名的认证机构。

另外,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建立高素质的认证机构与专业化的检查员、认证专业委员会专家队伍。发展先进的有机农业监督、检测技术,创新认证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认证标准和流程与国际兼容,及时学习先进的监管技术和经验。在政府权威的专业网站上,公开认证机构的信息、认证作业,有机食品的认证文件、检查员和审定人员的信息,使每一项产品认证接受社会与市场的监督;健全认证机构内部管理体制,明确工作人员职责规范;实行质量跟踪责任制,建立有机食品质量追溯制度,畅通消费者申诉渠道,确定以造成损害为基础的工作人员处罚机制。

认证机构不仅要求企业做好认证防伪标志的管理台账,认证机构内部还要制定认证防伪标志管理细则,对于不申请加施认证防伪标志的企业采取一定的约束措施,督促其尽快加施。对于已申请加施二维码认证防伪标志流向市场的应采用二维码跟踪系统进行跟踪,对加施普通认证防伪标志的企业要定期进行市场抽检。做到早警示,早预防,发现问题及时责令企业整改,更好地维护认证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促进有机食品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政府监管部门采取的应对措施

首先,政府各部门加强合作,规范有机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漏洞,加强对生产企业、销售单位和消费者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法规、GB/T19630- 2011有机食品标准和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认证标志追溯系统的宣传,督促获证组织严格按照法规、标准要求规范使用有机食品认证标志和有机码等标识。

其次,加强对认证活动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强对认证机构、获证组织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增加对进口有机食品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解决了有机食品认证行政执法中执法依据不足的问题。对获证企业不诚信、严重违规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在1~5年内认证机构不能再次受理其认证申请。

(四)以诚信为根本,努力作有机食品诚信经营和诚信认证的忠实执行者、践行者和捍卫者

有机生产企业和有机认证机构应将诚信生产和诚信认证放在首位,自愿接受社会各界对有机食品生产和认证的监督,捍卫有机诚信,捍卫有机品牌,视有机食品质量为生命,保障有机产业的长久和健康发展。

联系我们

电话:010-87983114

邮箱: zdhy@zdhy.net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西路3号楼 邮编:100102

版权所有 © 北京中大华远认证中心   京ICP备07500773号    公安局备案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718